內容目錄
五十肩是什麼?
五十肩,也稱「冰凍肩」,正式醫學名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因常發生在 50 歲左右,加上肩關節囊發炎、沾黏,周圍軟組織也變得僵硬,使肩膀疼痛且活動受限,就像肩膀被「凍住」一般,因此得名。
五十肩相關症狀
初期患者常感到肩膀出現輕微疼痛或緊繃,範圍可能擴及上臂。多數情況下僅單側肩膀發病(雙肩同時發作機率不高)。肩關節活動會愈來愈受限,例如手臂無法高舉過頭或向後伸展,特別是類似稍息的動作較容易誘發不適。如果症狀加劇又沒有合適的治療,日常生活大多受到影響,像是穿衣服、梳頭髮或從高處拿取物品都變得困難,劇烈的疼痛可能在夜間加劇,影響睡眠。
五十肩疾病病程
五十肩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症狀略有不同:
- 第一期「疼痛期」:持續約 1~3 個月。此階段肩膀的疼痛逐漸加劇,關節活動開始受到限制
- 第二期「僵硬期」(冰凍期):約持續 3~12 個月。這時肩關節明顯僵硬,活動幅度大幅減少。靜止不動時疼痛感可能比第一期略為減輕,但一旦嘗試活動肩膀,就會出現持續的慢性疼痛
- 第三期「解凍期」(恢復期):大約持續 12~18 個月。此階段疼痛感逐漸消退,肩關節的活動範圍慢慢改善,僵硬情況也日漸緩解。
整個病程可能長達一年甚至兩年以上,但每個人的恢復速度不同。患者經過這三個階段後,肩膀的功能會逐漸恢復正常,但在病程中因疼痛與僵硬對生活造成的很多的不便與影響,建議透過治療和復健,能提早減輕疼通加速恢復。
五十肩風險因子
五十肩的確切成因尚未完全明瞭,但以下因素會增加罹患風險:
- 年齡:好發於中年及以上族群,約 40~70 歲之間,年齡愈大風險愈高。
- 性別:女性罹患五十肩的機率較男性高,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女性。
- 代謝性疾病:糖尿病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糖尿病患者罹患五十肩的比率明顯高於一般人。此外,甲狀腺機能異常(如甲狀腺亢進或低下)等內分泌疾病也可能增加風險。
- 其他疾病:曾罹患中風、心臟病、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人,因肢體活動受限或組織退化,肩關節也較容易出現沾黏情況。
- 肩部受傷或固定:肩膀曾受傷(如韌帶撕裂、骨折)或曾因手術需長期固定不動的人,肩關節囊容易產生沾黏,進而引發五十肩。
- 生活習慣與姿勢:缺乏運動的人,或長期維持不良姿勢(如久坐伏案、習慣性駝背),使肩關節周圍肌肉與軟組織缺乏適當活動,久而久之可能增加發炎沾黏的風險。
成因目前醫學界尚未完全明朗,但已確認和多種因素有密切相關性,包括肩關節囊的慢性發炎及纖維化、軟組織的老化退化,以及上述所說的種種風險。
在預防方面,平時應維持良好的姿勢並適度活動肩關節。平時建議增進肩部肌肉和軟組織的柔軟度與穩定性,如果因傷病須暫時固定肩膀,應遵照專業人員指導盡早開始適當的復健運動,避免肩關節長期缺乏活動而變得僵硬。對於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妥善控制血糖並積極管理整體健康,也有助於降低五十肩的發生風險。如果出現疑似五十肩的肩膀症狀,建議及早就醫,讓醫師評估並指導治療,以免疼痛僵硬持續惡化,影響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