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常被誤解的慢性疼痛疾病
冷凍肩(Frozen Shoulder),或稱沾黏性肩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是一種漸進性肩關節病變,通常伴隨劇烈疼痛與活動受限。許多患者在初期因為疼痛影響睡眠而就診,但隨著時間進展,關節活動範圍越來越受限,影響穿衣、梳頭等日常動作。
儘管過去常被認為是「會自己好」的疾病,但研究顯示約有20%至50%的患者,即便經過一至三年的自然病程,仍可能遺留功能障礙與疼痛。因此積極介入治療已成為目前主流方式。
運動治療 最多研究證據支持
在眾多非手術治療中,運動訓練被廣泛認為是核心策略。2021年的系統性回顧指出,針對凍肩的運動訓練能明顯改善關節活動度(ROM)、功能與疼痛指數,療效等同甚至優於藥物治療。
有效的運動類型包括主動與被動的關節活動訓練,如杖棒運動、牆面爬行與鐘擺運動,能有效延展關節囊並減少沾黏。此外肩胛穩定肌群與旋轉肌群的強化訓練也有助於減緩肩部失衡與二次傷害風險。研究強調在專業人員監督下進行運動訓練的效果,明顯優於純粹的居家自主練習。
值得一提的是,這類訓練在不同病程階段皆具正面效果。在急性期時,溫和的活動可避免疼痛惡化;而在僵硬期與恢復期,增加關節活動度與肌力訓練則能大幅提升功能恢復速度。
注射治療 快速有效的介入方式
在疼痛明顯影響生活品質時,注射療法是有效的治療方式。近期研究指出「關節囊擴張注射」為改善凍肩症狀最具即效性的療法,被高度推薦為急性期緩解首選。類固醇注射則同樣具備良好療效,尤其在肩關節的外旋與外展活動度上效果顯著,特別適用於疼痛期與物理治療結合時使用。
此外,選擇治療方案時也需考量病人的個體差異。治療效果會受到疾病階段的影響,例如在「疼痛期」使用類固醇注射結合徒手治療,對外旋角度的提升效果尤為顯著,而在「僵硬期」進行關節鬆動術,對疼痛緩解的成效最好。
這些注射治療多為有效介入,若無結合後續的運動治療,效果容易遞減。因此,建議注射應搭配運動訓練進行,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益。
其他治療的輔助角色
雖然過去許多治療計畫包含超音波、熱敷與電療等物理因子,但系統性回顧發現,這些手段對改善五十肩的效果有限。相較之下,徒手治療(如關節鬆動術)與運動結合後的治療反應更為明顯。針灸被認為具中等程度效果,而消炎藥(NSAIDs)則可在急性疼痛時提供短暫舒緩,伸展運動主要有助於功能恢復,但對疼痛的效果有限。
震波與雷射治療:新興輔助方式
體外震波治療(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ESWT)與低能量雷射治療(Low-Level Laser Therapy, LLLT)是近年來備受矚目的新型治療選項。研究顯示,ESWT在功能恢復方面有一定效果,對於慢性期或注射效果不佳者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替代方案。
雷射治療則對疼痛控制有效,適合無法接受注射的患者,然而目前這些技術仍屬輔助性質,單獨使用的證據有限,建議作為多模式治療計畫的一環。
個別化治療計畫:依病程與個體差異調整
因為治療反應會受到多種個體差異影響。例如,男性患者對注射治療的反應優於女性,而糖尿病患者普遍對所有治療的反應較差。不同病程階段也需不同策略,急性期建議以止痛與保守活動為主,中期則以最大活動度與肌力恢復為目標。
自主訓練的執行力被證實會影響整體療效,能持續每日執行居家拉伸與強化運動的患者,其功能恢復顯著高於不配合的族群。這意味著醫療人員除了擬定正確處方外,更需強化病患教育與行為支持。
結論 動起來才是根本之道
儘管冷凍肩可能自行緩解,但等待往往伴隨疼痛與功能喪失,若能透過專業監督、個別化設計與患者主動參與,冷凍肩的預後將大幅改善,除了縮短疼痛的病程,也避免進一步手術的可能。
擺脫「放著會好」的迷思,從積極動起來開始,才是真正破解之道。